ChinaJoy2020今日开幕:名企云集,5G与AI创新科技成亮点
2021年1月,权威第三方机构DNV GL针对天合光能600W+至尊双面双玻平单轴双排竖装2P跟踪系统价值进行全场景的度电成本优势和收益测算。
对外:产品升维助推双碳落实经几十年飞速发展,如今中国光伏行业已进入无补贴阶段,电站投资商愈发重视成本控制。高纪凡说道,与此相伴,光伏产业与物联网、边缘计算和工业互联网以及5G等技术也将展开深度融合。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天合光能加速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巩固和提升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的领导地位,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如今,天合光能已与数字技术进行了深度融合,在储能、物联网、配电网等方面皆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为用户搭建了智能化、精细化、数据化的管理平台,降低了用户的能源管理成本,帮助用户在全面进入平价时代的光伏行业领先发展。在210至尊组件推出后,天合智能优配随之全面升级,冠以Mega之名。但机遇与挑战永远并存。从2015年至2019年,天合光能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让自身每兆瓦生产所使用电力减少了47%,所使用的水资源减少了32%,温室气体排放下降了46%。
这是光伏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自此开始,基于210mm大尺寸硅片的超高功率组件逐渐崭露头角,开启了光伏5.0时代,可谓跨越式提升。本次测算地址选择在具有地理代表性的西班牙和美国两座电站。这意味着,该时刻浙江全省超七分之一的用电由太阳能提供。
十四五期间,浙江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十三五期间,浙江光伏项目规模增长迅速十四五期间,浙江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截至2020年底,浙江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517万千瓦,较2015年增长827%,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1070万千瓦。
这意味着,该时刻浙江全省超七分之一的用电由太阳能提供。十三五期间,浙江光伏项目规模增长迅速。
根据浙江省发改委3月12日发布的《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到十四五末,浙江力争全省光伏装机将达到2750万千瓦以上,新增装机在1200万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超过50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超过700万千瓦。记者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获悉,22日中午12时23分,浙江全社会光伏发电输出功率达1004.88万千瓦,首次突破1000万千瓦,并实现全额消纳。光伏发电已成为浙江仅次于火力发电的第二大电力来源对于硅片新势力企业来说,即使手握数百亿元硅片订单,如果没有硅料的及时供应,产能的有效释放将遭遇掣肘。
如果投资现有成熟工艺,虽然在规划布局的时候行业还有不错的利润,工艺控制比较成熟,调研后的结果也显示对项目前景有把握,但问题是,由于光伏行业变化快,现有成熟工艺实际上已经快要走到迭代的拐点了。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换热器及多晶硅还原炉等,近期多次中标通威股份等硅料厂商的设备招标。光伏新玩家各出奇招新兴资本关注的不仅仅是硅片赛道,在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光伏全产业链迎来新的机遇期。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光伏和风能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将从目前的7%提升至2040年的24%。
2017年起,京运通着手拓展硅片业务,公司现有项目分别位于内蒙古乌海及四川乐山。相比之下,从事电池、组件制造和销售的隆基乐叶同期营业利润率仅为1.49%。
此时,光伏新玩家应该更多地考虑,是否对光伏技术的演进有充分认知,人才、技术、资金储备是否充足,一旦巨额投入未能取得预期回报又是否有应对预案?。等项目真正投产,可能已经过时,抑或超额利润已被填平。
实际上,这种局面是二线组件厂商以低价投标换来的,且投标价可能已经低于成本线。钧达股份在2月19日公告称,公司拟以1.5亿元增资参股弘业新能源。3月22日晚间,有传闻称,三一集团意欲在云南上马30GW单晶硅片项目,分三年建成。据悉,弘业新能源正在建设年产5GW高效太阳能大尺寸(182mm及以上尺寸)电池项目。一家以光伏设备立业的厂商转做光伏硅片,不禁让人想到上机数控与京运通,这种转型思路似乎已经成了模板。该项目于2020年11月份正式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5月实现生产运行,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GW高效大尺寸(182mm及以上尺寸)电池的生产能力。
项目一期预计在2022年6月底前建设完成并试生产,并于2022年12月底前正式达产。这种局面能否保障京运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对于这点疑问,江维认为,目前硅料虽供应偏紧,但仍处于紧平衡,硅料需求缺口不大;另外,若未来硅片市场生变,已签订的硅料长单可能会转化为企业负担。
按照*ST海源的计划,项目将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投资约60亿元,建设10GW高效光伏电池项目;二期投资约45亿元,建设10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此番跨界与公司控制权易主相关,去年7月,*ST海源控股股东变更为江西嘉维,实控人变更为甘胜泉,在这背后,又与昔日光伏霸主江西赛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资料显示,*ST海源是一家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复合材料轻量化制品及新型智能机械装备企业。或许是由于公司认为应用于家电领域的制冷压缩机、温度控制器产品存在市场天花板,才下决心实施转型。
目前,弘元新材一期5GW、二期8GW单晶项目已先后投产,上机数控硅片产能达到13GW。公司表示,2018年以来受到中美贸易摩擦、新能源补贴退坡、行业竞争态势加剧等不利局面影响,公司主营业务近几年持续下滑,业务发展面临一定风险。过去主流的156硅片已基本淘汰殆尽,主流硅片制造商纷纷制定了向166、182或210等大尺寸硅片演进的技术方向。也正因此,技术变革给了新玩家上车的机会,但新玩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应该投资现有成熟工艺,还是跨代布局并与一线厂商比拼下一代技术。
有些压根没听过的企业也要投入大几十亿元搞光伏,不知道技术团队是从哪里来的。得益于对硅片的布局,上机数控预计2020年实现净利润5.3亿元-5.8亿元,同比增长186%-213%。
行业龙头在技术变革阶段的确面临更大的成本沉没风险,在这一点上,新进入的玩家在产能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变化时会拥有更好的灵活性。虽然双良节能是首次涉足硅片环节,但并非与光伏行业没有渊源。
也正因此,过往历史上,真正能实现弯道超车的光伏新玩家还是少数。但新玩家面临的风险不容忽视,在硅片端,二线企业不仅没有定价权,上游硅料供应不足的话也会形成掣肘;在电池端,新的电池技术需要投入巨资研发,二线企业资金实力往往不如一线;在组件端,在当前全产业链涨价的时期,二线企业低价抢标以求生存的现象频频出现,这又是长久之计吗?万联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江维在接受e公司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硅片利润水平较高,各厂商进入后盈利可观,但是如果未来产品价格下降,其成本控制能力能否达到行业领先的水平是新玩家需要考虑的问题。
说来也巧,双良节能与上机数控(603185)均位于江苏无锡,而后者是设备商转型做硅片的先驱。首期15GW项目计划今年6月建成投产,预计9月达到满产。光伏行业技术更新较快,这给新二线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部分大企业由于设备原因只能做到182尺寸,但新进入者基本都可以实现210向下兼容。
早前,上机数控业务覆盖开方、截断、磨面、滚圆、倒角、切片等用于光伏硅片生产的全套产品线;2019年,上机数控成立子公司弘元新材,以此拓展光伏单晶硅生产业务。另外一家跨界光伏行业的上市公司是*ST海源(002529)。
相比之下,新进入者不会有太多历史包袱。那么,在面对行业龙头与市场新手时,谁又能保证新手在技术演进方面的积累要胜过龙头企业呢?实际情况是,A股一家跨界转型的上市公司从2019年着手布局异质结电池,但时至今日,厂房仍在建设中;而A股一家PERC电池龙头,已经实现下一代TOPCon电池的小规模布局。
更重要背景在于,当前正处在光伏硅片向大尺寸演进的换挡期。当然,新玩家也可能会说,我并不打算通过投资现有成熟工艺赚钱,只要在现有成熟工艺迭代前存活下来,就能积攒经验,为布局下一代技术铺路。